【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伊犁州:深入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九游游戏下载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近年来,伊犁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好青少年“拔节孕穗期”关键阶段,以青少年“筑基”工程为抓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走进霍城县三宫回族乡中心学校,琅琅诗声正从教室传来。黑板上工整誊写着本周学习的古诗《静夜思》,孩子们在语文教师李芳的引导下齐声诵读。该校将“每周一诗”纳入六年必修课程,学生毕业时可熟背180首经典诗词。李芳说:“学古诗不仅让孩子们识字,还学到了传统文化知识。”
霍城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开展了系列特色活动。多所学校通过诗词浸润、经典诵读、话剧演绎等形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成效显著。
在霍城县第一小学的“金话筒口语交际社团”,四年级学生赛丽汗·赛衣丁正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诵读兴趣,学校悉心打造了“情感朗读擂台”和“即兴演讲角”特色活动,帮助孩子们实现从“敢说话”到“会说话”的蜕变。
在三宫回族乡中心学校的话剧社团,一群学生正在排练剧目《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句穿越千年时空,在新时代少年的演绎中焕发新的生机。通过精心编排的“铁杵成针”“赠汪伦”“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等经典场景,学生们用戏剧语言再现诗仙的传奇人生,将诗词诵读与成长启示巧妙融合。
从会说到善用,从表达到交融,霍城县各学校用语言教育串起文化认同的同心圆。
在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中,昭苏县夏特柯尔克孜族乡小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进课堂、进心间,引导青少年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维护者、践行者。
学校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校园日常,特色课间操、集体朗诵《弟子规》、花样体育课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成为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书法课上,老师耐心指导学生们握笔、运笔,一撇一捺间书写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手工制作课上,学生们认真裁剪纸张,相互协作,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展现出对传统艺术的独特理解。
夏特柯尔克孜族乡小学六年级学生胡提亚尔·阿不都扎依说:“学校开展了许多特色课程,我参加的是毛笔书法班。起初,我只是单纯觉得毛笔书法很有意思,深入学习后,才发现这里面藏着一个广阔的世界。老师不仅教我们笔法,还会讲每个字背后的故事,这让我真切感受到文字的魅力。现在,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而且随着练习的深入,我的书法水平逐步提高。”
为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夏特柯尔克孜族乡小学还持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贯通起来,把“积累学识”和“增长见识”融合起来,让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普基地,在实践中成长、在探索中进步。
夏特柯尔克孜族乡小学三年级学生阿茹拉·阿斯哈尔去年夏天参加了学校的研学活动,她说:“我通过研学活动学到了很多知识,了解了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要争做民族团结的小卫士。”
伊犁州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常态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八个一”系列活动;落实“青少年交流计划”,2024年组织1467名学生赴北京等地参观学习、14.1万余名学生在伊犁本地开展研学实践;深化“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4万干部教师与18.2万名学生结对交友。伊犁州积极组织苏伊、兵地学校结对共建和学生手拉手活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伊犁州教育局思想政治工作处处长武瑜介绍,下一步,伊犁州将扎实实施2025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平台和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作用,打造一批地方思政“金课”,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开展好“青少年交流计划”,拓展“祖国情·中华行”新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活动,落实在州内实施“石榴籽祖国行”研学活动;切实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各族学生增进“五个认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伊犁实践贡献教育力量。(记者 赵晓芳 通讯员 张柏年 杨悦 余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