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光影中记录时代的人-九游游戏下载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光影中记录时代的人-九游游戏下载
九游游戏下载 >深度报道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光影中记录时代的人
来源:伊犁新闻网     点击:次
字体:
分享到:
编辑:古利旦·马合沙提       2024-09-30

“最后,还是潜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拍摄我们脚下的风土民情才是正道。”这是伊犁摄影家王民斌在黄山、长白山等地拍摄了无数优美风光后,借他的作品《伊犁回忆》对他所追寻的摄影之路的总结。

已经76岁的王民斌堪称伊犁摄影界的泰斗,几十年来,他用相机忠实地记录了伊犁的山山水水、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真实生活。

无声世界里的默默努力

70年,伊犁人的日常生活有多大变化?9月20日,记者在王民斌家里一本又一本厚厚的照片图册里看到了时代的风云变迁,一张张照片就是一段段历史的缩影,很多人透过王民斌的镜头,看到过去的城镇、乡村面貌和普通人的生活,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岁月的痕迹,体会到历史在光影中的精彩纷呈。

王民斌在整理老照片。

“回忆我学摄影的经历,真是酸甜苦辣各种滋味都尝了过来。”王民斌用这样的开头写下了《我的摄影之路》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伊犁老故事”里。14岁时因父亲的老相机而喜欢上拍照,17岁时因病失聪而选择摄影作为人生出路,人生重要转折,都与摄影有关。聪明好学、动手能力极强是认识王民斌的人大多会有的印象,却很少有人能想象这背后的努力与付出是如何在无声的世界里完成。

文革、停课、再教育、回城……时代的浪潮裹挟着每一个人,王民斌的人生际遇也在这浪潮中浮沉,只是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从为同学照相到为学校拍摄各项活动,从自制相机到改装各种摄影、洗印设备,从工作、活动摄影到风光、人文、纪实摄影,这长长的过程中,王民斌凭着勤学、擅动脑、肯钻研的劲儿,一步步走进摄影的梦想殿堂。

1970年,王民斌被分配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奶牛场工作,当时母亲最大的愿望是他能成为一名医生,并买了很多医学书籍。“我知道,我听不到,所以我未来是当不了医生的。”王民斌说,因此,他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学习摄影理论知识,抄写了10多本笔记。当时厂里2000多名职工每人要交4张一寸证件照片入档,王民斌巧妙地将相机做了改动,使只能拍12张的120胶卷拍出了40张一寸底片(多年后《大众摄影》上也介绍了这种拍法)。

王民斌在工作中。

1972年,失聪的王民斌去北京治疗,未见效果,但他却利用在北京的一年多时间辗转在中国照相馆和首都照相馆学习照相和着色技术,基本掌握了摄影的各种技能。1974年,他回伊后被安排在伊宁市第九中学实验室工作,除了担任实验室教员外,他还包揽了学校的油印、收发、图书馆整理和宣传工作,同时也时常被市里借调去为大型会议、活动摄影,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他却乐此不疲。

小人物的大记忆

因为拍照出了名,伊犁很多人都认识王民斌。1980年,伊犁师范学院(现为伊犁师范大学)看中了他,调他专职从事摄影工作。关于这次调动,王民斌戏言,他是两台油印机换到学院的。因工作出色,当时他所在的伊宁市九中舍不得放人,提出用两台油印机作补偿,师院领导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在伊犁师范学院,王民斌如虎添翼:有了自己的暗房,用上了高档摄影器材,加上不间断的专业学习让他对摄影的认识和掌握有了质的飞跃。如此,王民斌踏遍了伊犁的高山河谷。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他一天徒步10多个小时,去拍摄深山里的景色;为了等待最好的拍照时机,他先后往返一个地点多次;为了选择最好的拍照角度,他爬上多个山头进行比较;在严寒里拍摄牧民转场,在崖壁上拍摄洒落在羊背上的那束光……这就是王民斌的摄影,就像他的女儿为他打理的一个网络摄影交流空间里的说明:用图片让世界了解伊犁。

“回想这30多年来,不知往草原、峻岭、山涧、峡谷跑了多少次,如果在城里呆上一两个月,我这骨头就难受起来,非要去山里走走。那里,经历的是艰辛,收获的是快乐。”王民斌说,他拍照只是因为喜欢,至于有什么意义,就留待后人评说吧。

2016年,王民斌创作的《伊犁回忆》历经4年的收集、增删,与读者见面。伊犁州文联原副主席姜付炬,伊犁地方史研究专家、伊犁地方志原主编赖洪波和伊犁师范学院教授贺元秀分别为此书作序,3篇序文从历史、史志和人文的角度告诉读者,“这是一部关于伊犁现代历史的亲历记录,是小人物撰写的弥足珍贵的大记忆、大历史。”

王民斌和他心爱的摄影器材。

“我退休后开图片社,认识了很多人。聊天中,他们讲述了很多伊犁的往事逸闻。”王民斌希望他写的故事就像他拍的照片一样真实反映时代的社会现状,以小见大,让读者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了解伊犁往事。

2021年,伊犁州残联为了更好地推动残疾人就业,专门帮助王民斌开设了摄影工作室,让更多人透过他的照片了解伊犁历史和社会风貌。

几十年的摄影生涯,像“险坠万丈深渊”“一天行走120里”“骑单车进峡谷”“夜冻大草原”这样的故事,在王民斌身上发生了很多次,但无论多么艰难困苦,王民斌从未想过放弃摄影。他经历了摄影的时代变迁,也必将成为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可以看出来,王老师是从个人的艺术视角真实地反映了曾经在伊犁这片热土上发生的不同时代的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甚至是伊犁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这使《伊犁回忆》体现出浓郁的伊犁地域特色。鲜明的时代性和伊犁历史的真实性,也为我们多角度了解伊犁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充满现实性的资料汇编,让我们看到了自己走过的昨天。”贺元秀这样评价。

光影中的时代印迹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在国内外摄影赛事中获金、银、铜牌30余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图片上千幅、文字20余万字,1997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称号,2004年获自治区首届“天山文艺奖”,2017年获伊宁市首届“伊宁文艺奖”……这些身份与荣誉是王民斌一生挚爱摄影最有力的展现。

2002年,王民斌的组照《转场》在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中获铜奖,并入选《2002年中国年度最佳摄影作品集》。在这组图片下面有这么一段话:“《转场》组照分别拍摄于春夏秋冬,历时3年,如《越峻岭》这张,当时羊群行到一个峡谷中,夕阳从山隙中射下,正好照在扬起尘土的羊群身上,光线十分理想。为选取一个好视角,他艰难地爬上对面一座陡峭的山梁,山梁上都是松动的岩石,不小心就会掉下十米深的山涧。他小心地全身贴在一块岩石上,左手抓牢岩石一角,右手紧握相机拍下了此照……”无论是照片还是拍摄过程,都可以作为一种印迹来反观生活与时代,王民斌相信,他的记录里,奔涌着一个时代的大江大河。

王民斌作品集。

2005年,由《中国国家地理》联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晚报摄影学会、《人民摄影报》等单位举办的“全国湿地摄影大赛”中,王民斌的组照(12幅)“伊犁河谷湿地景观”获得金奖。2007年,由中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家林业局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摄影大赛,王民斌的组照(10幅)“伊犁河谷湿地景观”又获一等奖。这是他颇为自豪的奖项,“这应该为2008年伊犁河谷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称号起到一些小小的作用吧。”他发自内心地热爱着这里的山山水水、良好生态,所以,他的照片里有灵气、有情感。

最近,伊犁师范大学校史馆为王民斌腾出两间展厅,展出他拍摄的伊犁老照片,这既是对王民斌摄影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师生生动而直观的历史教育。

曾经风风火火、凡事讲求效率的王民斌老了,不再能外出拍片,但他依然希望他的照片能让更多人看到历史,看到时代的印迹。这些年,每逢州庆、国庆的大日子,总有许多单位和个人来找他,寻找曾经的影像、过去的印迹。无数的老建筑、街道、民居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怎么生活,穿戴日用,歌舞民俗……无一不在他的照片里有所展现。王民斌总是很慷慨,总是义不容辞地翻阅、分享,在他心里,始终回荡着时代的旋律,那是人民的赞歌。(文/记者 王志华 图/记者 赖宇宁 张庆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