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为果子沟的壮美隽秀而赞叹呢?“河南海北山无穷,千变万化规模同。未若兹山太奇绝,磊落峭拔如神功。”这是丘处机写于公元1221年的《自金山至阴山纪行》当中的诗句。在他看来,过眼山峰无数,论奇绝,果子沟的山势当为第一。转眼,已近千年。自天之骄子成吉思汗开辟出果子沟这条进出伊犁的又一丝路通道后,文人墨客途经于此,无不为果子沟的壮阔景色所震慑。胸中笔墨,呼之成句,吟咏流传,至今不绝。9月9日,“辉煌70年·行走伊犁河”伊犁融媒体中心报道小组抵达霍城县果子沟,沿山而上,溯源而行,寻访千年丝路的今昔样貌。
天险阻西域
“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峦突兀何雄雄。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这是元代耶律楚材的诗句。他笔下的果子沟,峰峦雄阔之外,还有云霞之姿和流水之美。除了歌咏眼前景色,宋代丘处机借景抒情,赞颂了成吉思汗率大军辟天险成通途的功绩,“前年军兴二太子,修道架桥彻溪水。”所以得享眼前雄姿,必得感怀将这天堑景观变成沿途风景的人。
天山起飞虹。 张庆华 摄
1219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十余万蒙古铁骑从蒙古草原西出金山(阿尔泰山),南下直驱伊犁附近不剌城(今博乐一带)。
自西汉张骞凿空,正式开通丝绸之路以来,作为丝路北道要冲,进出伊犁的通道主要有3条,分别是经丝路中道的重镇焉耆过纳喇特岭(今新源县境内)入伊犁的天山道、经南疆拜城逾木扎尔特达坂入伊犁的凌山道、经晶河(今精河)越登努斯台山口入伊犁的碎叶道。而经果子沟入伊犁的漠北道此时还在沉睡之中。待它于夏末初秋的晨光中睁开眼睛时,眼前已是“车帐如云,将士如雨,马牛被野,兵甲赫天,烟火相望,连营万里,千古之威,未尝有也。”
面对山头覆雪、峻拔险绝的天山支脉塔勒奇山,是绕道而行还是于无路之处开出道路?成吉思汗选择了后者。他命二太子察合台率军民凿山修路,逢水架桥,终让十余万人马穿越果子沟,进入伊犁河谷。自此,果子沟成为后世人们进出伊犁的主要通道。
果子沟大桥下熙攘的游人。 张庆华 摄
自古而今,在这条道路上留下过多少诗篇?
1734年,清朝大臣阿克敦经果子沟到达伊犁。他写道:“岩侧有时难并辔,石欹无处不遮行”,可见道路虽有,却狭窄到难以并马而行。
1800年,清朝诗人洪亮吉在他的《伊犁日记》中写道:“飞泉百道,削壁千寻,鸟不避人,鱼能瞰客,域中无此幽境也。”这一说法,倒是与600年前丘处机的“未若兹山太奇绝”一脉相承。
20世纪初,北洋政府财政特派员谢彬在《新疆游记》中如是描述,“山水之奇,胜于桂林;岩石之怪,比于雁荡。”我们总听闻“桂林山水甲天下”。在谢彬眼中,果子沟山水更甲于桂林。
千年来,人们多为果子沟的自然风光所折服。而今,吸引无数游人奔赴而来、赞叹不已的还有凌空于天山之上的果子沟大桥。
自然之美令人心旷神怡,而天山起飞虹所呈现出的人力之美、智慧之美则更让人心生感动,壮怀激烈。
高速公路在果子沟山间蜿蜒。 张庆华 摄
新疆第一桥
霍城县芦草沟镇果子沟牧业社区是距离果子沟大桥最近的村庄。在该社区办公楼的墙面上,写着一句哈萨克族谚语:“灯光只能照亮毡房,智慧才能照亮世界。”凝结着无数人智慧的果子沟大桥就是“照亮”牧民生活的一道虹光。
57岁的哈木斯孜巴依·马力克是村里的兽医。多年来,牧民在哪里,他就在哪里。“果子沟大桥那一带是我们村的夏草场。”哈木斯孜巴依说,“我们的冬牧场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那边,从夏草场到冬牧场,中间差不多有200公里。”
在果子沟大桥建成之前,牧民们转场要走盘山道。山道崎岖难行,少则走一个星期,逢刮风下雨,大雪漫天,走半个月也不奇怪。“那时候,牧民们太辛苦了,一路上还得受冻挨饿。”哈木斯孜巴依回忆,“碰上大雪封山,过往车辆还会被堵在山沟里,两三天出不来。”
2006年8月16日,一个好消息传遍村庄——要在果子沟架设大桥,跨越天山沟谷,打通连霍高速赛里木湖至果子沟路段。村里人都盼望着这座大桥建成通车的那一天。
2010年8月28日,果子沟大桥在无任何辅助措施情况下,利用温度变化即实现弦杆精确合龙,合龙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合龙工艺具国内公路行业独创性。
2011年9月30日,果子沟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这座投资2.2亿元,全长700米,主桥总重15万吨,主跨达360米,桥面距河谷约200米高的大桥被誉为“新疆第一桥”,是国内首座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全桥共有斜拉索104根,梁上索距12米,塔上索距2.1米,最长拉索近180米、重9吨,平均每根重7.3吨。果子沟大桥的建成是新疆公路建设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为中国山区特大型桥梁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交通发达了,牧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转场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现在,夏天不用担心洪水,冬天不用害怕雪崩。很多牧民转场,把牛羊装进卡车,经果子沟大桥运去冬牧场,5个小时就到了。”哈木斯孜巴依说。
有一回他爬到距离果子沟大桥最近的山峰上俯瞰,心潮澎湃。天山上,居然能架出这样一座精彩、漂亮的大桥!“有时候跟外地人聊天,介绍自己时,就说我家就住果子沟大桥那儿,他们一听就知道了。还有很多人说,‘我们去过,真是太美了’。”哈木斯孜巴依拍拍胸口,“听他们这么说,我特别高兴,为这里有一座这样的大桥感到骄傲。”
果子沟大桥状若游龙。 张庆华 摄
天山添胜迹
在果子沟牧业社区的牧民们为天山上将要架起一座大桥而欢欣雀跃的时候,芦草沟镇墩买里村村民马婷和她的丈夫苏海君却是喜忧参半。
他们在g312沿线开着一家名为“88老美味羊杂”的餐馆。店最早由婆婆马秀英经营。当年人们由果子沟进出伊犁,芦草沟是必经之地。“1980年那会儿,街面上只有粮站、供销社,没啥房子。那会儿,我妈就在路边树林里搭个棚子,给过路歇脚的司机卖个菜。”苏海君说。有一回中午,马秀英一边卖菜,一边给自己煮了碗羊杂汤喝。有司机买了菜,问马秀英,能不能让他喝一碗。马秀英笑着说,有啥不能的!一碗杂碎汤嘛。司机喝完,跟马秀英建议,为啥不开个店呢?这样过往司机走到这也能有口热汤喝。
“就这句话,我妈由卖菜变成了卖杂碎汤。”苏海君说。到了198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遍及神州,这条连缀东西的道路上,过往的车辆越来越多,沿街也开始有了商铺。马秀英便租了房子,开起了芦草沟第一家“美味杂碎店”。
随后,街面越加红火,车流不息,饭铺林立。“最多时候,这条街上估计得有一二百家餐馆。客人主要是旅客和客货车司机。”苏海君回忆。1992年,马秀英在街面买了地,盖起餐馆、住房,并在这里为苏海君成了婚。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修g312线。作为沿途驿站的芦草沟,还能留得住过往食客吗?那时,马婷已经从婆婆手里接过餐馆。她想,婆婆用心经营这么多年,“美味杂碎店”早已声名远扬,她不能让店倒掉。反正是自家地方,她要坚持干下去。
更大的冲击发生在2006年。要建高速公路,要建果子沟大桥了!“人们都说,等桥一修好,高速公路一通,大家‘嗖’一下就坐着车过去了,这里还能有客人?”马婷说。于是,很多餐馆老板不干了。但她心里还是那个念头,得把婆婆传给她的手艺、传给她的店,守好,经营好。
她记得2011年果子沟大桥通车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呼啦,一到中午,店里就涌进来一拨一拨顾客。我啥时候见过这么多客人。你猜,当天店里光花卷卖出去多少个?900个!”马婷说,“从那之后,店里的顾客主体由从前的司机、旅客变成了游客,营业出现了明显的淡旺季,每年从‘五一’开始到十月结束,就是我们店的旺季。”
历经40余年,当年马秀英搭在树林里的羊杂摊子变成了当下高六层、一次能容纳500人就餐,旺季期间拥有15个员工的大型餐厅。“这座楼是今年2月15日正式开业的。不仅有餐馆,还有酒店。”马婷捂着嘴笑,“开业那天,我给儿子张罗着结了婚,举行了餐馆40年庆典。我从前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开一家为过往司机、旅客提供住宿、餐饮的店。你看,现在梦想就实现了。”
对于19岁的巴合江·阿依丁来说,依托果子沟大桥,他的人生梦想刚刚启航。我们是在果赛景区的山头上遇到巴合江的。他正牵着马,站在开阔地带招揽游客,背后即是果子沟大桥。放眼看去,天山峻美,大桥雄阔,二者相得益彰。游人们纷纷前来,一睹这壮美奇观。就在今年6月18日,果子沟大桥创下今年单日最高通行量——39000余辆车从大桥上通行。
巴合江说,他家就住果子沟大桥下面的牧业村。从今年5月开始,他上山为游客提供骑马服务,一个夏天,赚了四五万元,“我还是手抓肉的大厨呢,到了淡季,我就去伊宁市的餐厅工作。”在他面前,展开的是充满希望的生活路途。
“你问我伊犁的路,我说/一条新的丝绸之路/连接了天山南北……”这是伊犁本土诗人松龄在《我在伊犁等你》中献给果子沟的诗句。
天山雄奇,再添胜迹。大道飞虹,无问西东。(记者 李剑 孟霞 张庆华)
报道所据文献:
《欧亚草原第一通道——伊犁果子沟纵横谈》,该文收录于《伊江集》,赖洪波著;
《新编伊犁风物志》,李耕耘编著;
《古今诗人唱伊犁》,吴孝成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