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中华文化园地里的一抹亮色-九游游戏下载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中华文化园地里的一抹亮色-九游游戏下载
九游游戏下载 >深度报道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70周年特别报道】中华文化园地里的一抹亮色
来源:伊犁新闻网     点击:次
字体:
分享到:
编辑:王杨       2024-09-04

察布查尔报是世界上仅有的一份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这份诞生了78年的报纸,不仅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发展足迹,是中华民族文化园地里的一抹亮色。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从平面纸媒到手机看报……察布查尔报记录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发展历史。

察布查尔报早期排版印刷的机器。

工作人员正在查看新印制报纸质量。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立7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察布查尔报社,报纸印刷车间里印刷工人们正在印刷报纸。陈列室里一本本陈旧发黄的合订本充满了时代感,合订本里清晰的图片和文字,印证着察布查尔县的变迁。

7月26日,在谈到这份报纸时,察布查尔报社副社长、总编辑郭智林感慨万千。他说,“自30年前开始印刷到2002年,使用的是单字印刷机。2012年,‘东风工程’为我们提供了四色彩色印刷机,结束了黑白印刷历史。目前,我们每年印刷100期报纸。”

随着时代的发展,察布查尔报的印刷技术也从人工排字铅印到计算机排版胶印,到如今已进入电子彩色出版技术应用时代。2023年,察布查尔报相继创办了公众号“石榴籽”,开通了抖音号,实现了网上看报、手机看报。察布查尔报慎终如始,发挥着党报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的重要职责,发挥了喉舌功能,努力彰显媒体的价值和意义。

人工排字铝印(资料图)。

黑白印刷(资料图)。

一张报纸,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温度;一张报纸,见证了一方人民的奋斗。

察布查尔报的前身是1946年7月在伊宁市创办的锡伯文《自由之声报》。1954年初,《自由之声报》改名为《新生活报》。1966年6月1日,《新生活报》停刊。1974年10月1日,《新生活报》复刊出版,更名为《察布查尔报》。复刊近50年来,《察布查尔报》在党的关怀下不断发展成长。

郭智林认为,锡伯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察布查尔报作为锡伯文字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关键载体,在推动锡伯语和锡伯文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的察布查尔报是一份四开四版、每周两期的锡伯文综合性报刊。作为县级党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察布查尔报已成为广大群众获取信息和知识、学习党的历史和发展历程的园地。

察布查尔报工作人员正在排版印刷。

78年,5000多期报纸,是一部沉甸甸的岁月影像,当它一帧帧回放,那些依旧鲜活的细节,勾勒出曲折向前的历史进程。

今年60岁的富金林,在报社工作了44年,父亲去世后,1980年接过了父亲的班,开始在察布查尔报工作,从事过排版、印刷、装订等工作。

现在富金林6岁的孙女也常到报社来找爷爷,闲暇时富金林也会拿着刚刚印刷出来的报纸读给孙女听。

“这也算是一种文化传承吧,不管是对锡伯文,还是对察布查尔报的这份感情,这份报纸已经影响了我们家四代人。”富金林说。

如今即将退休,看着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富金林非常不舍,他希望察布查尔报越办越好。

察布查尔报曾经使用的自动铸字机

察布查尔报曾经使用的铜字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处副处长赵郁楠,去年9月中旬来到察布查尔报社学习锡伯文。“我从2007年开始从事满文工作,过去大都是满译汉。在这里学习了一年后,现在我已经能较好地完成汉译锡工作,而且还在练习锡伯文原创写作,这样也让我对满文档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赵郁楠说。

坐着马车采访、拎着马灯写稿、与牛羊共饮涝坝水,夜深人静的时分,捧着一篇稿件字斟句酌;万家团圆的时刻,伴着一盏孤灯看版签样……这些过往岁月里的画面,是属于察布查尔报的珍贵记忆。

郭智林说:“报社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遗余力地将党的声音传递给千家万户。我们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各级党委的大力支持和深切关怀,我们将把感恩化为强大动力,让察布查尔报得以不断壮大,迈向新的征程。我们倍感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和财富,并将以此为动力,更加努力地奋斗。”(文/图 记者 杜磊 韩莎莎 古荣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