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的历史有多久远?伊犁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始于何时?在中华文化璀璨的星河中,属于伊犁的那颗星星,又闪耀着怎样的光芒?要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文物是最有力的线索。11月14日,记者走进伊犁州博物馆,在伊犁州博物馆研究员安英新的带领下,推开历史之门,感受文物之美。
目前,伊犁州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和化石地点不少于20处,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石器和化石地点有六七处。“这表明,早在1万多年以前,伊犁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安英新说,“而石器的形制、打制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纹饰与我国北方地区的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地相近,说明早在先秦时期,伊犁与祖国各地已经有了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往。”
在伊犁州博物馆参观的观众 李剑 摄
在伊犁州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元青花凤首扁壶。这件文物于1999年征集于霍城县芦草沟镇。安英新说,目前,全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器物数量大约有400件(套),中国境内有200余件。“所以,哪个博物馆或者个人收藏一件元青花器物,都是非常值得骄傲的。”安英新说。元青花凤首扁壶目前在我国境内出土了两件,除了收藏于伊犁州博物馆的这件外,另一件于1970年从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
伊犁的这件元青花凤首扁壶出土地点正是伊犁阿力麻里古城遗址范围。器物腹部上部通体绘制展翅飞翔的凤凰,下部为缠枝牡丹纹。“它的颜料苏麻离青来自波斯,扁壶造型则是为了适应游牧民族便于携带的需求。”安英新说,“从这件文物身上,我们能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它的出土,进一步印证了伊犁作为元代草原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中心地位,对我们研究元代伊犁,以及伊犁与各省(区)市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
在伊犁历年的考古发现中,黄金宝藏的面世也颇为引人注目。
镶嵌红宝石金面具
黄金宝藏于1997年出土于昭苏县波马古墓(位于兵团第四师74团)。这批文物包括有镶嵌红宝石金面具、镶嵌红玛瑙虎柄金杯、缀金珠绣织物残片等珍贵文物70余件。
镶嵌红宝石金面具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文物。它高17厘米、宽16.5厘米,重量达245.5克,大小与真人面孔相差无几。安英新说,面具应是墓主人去世后,依据他的面部特征打造的陪葬品之一。其制作工艺精致细腻,几乎采用了古代金银器制作中的镶嵌、锤鍱、焊接、抛光等一切工艺手段。从随葬的其他金银器物及织物来分析,安英新判断,墓葬主人应该具有显赫的地位和身份,生活的年代下限应为公元6至7世纪前后。
伊犁州博物馆为这批文物专设了一个名为《黄金宝藏 伊犁波马古墓出土金银器展》的常设展,借由这些巧夺天工和华美贵重的馆藏文物向观众们讲述着伊犁——这一丝绸之路要冲的开放和包容。
元青花凤首扁壶 伊犁州博物馆供图
伊犁州博物馆共收藏各类历史文物、民俗文物及展品6436件(套),珍贵文物38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3件(套)。伊犁州博物馆讲解员阿丽娜·阿格占别克说,州博物馆现设有《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伊犁州历史文物陈列展》《黄金宝藏 伊犁波马古墓出土金银器展》等6个常设展。此外,还设有一个临展厅,目前正在展出《五彩八桂——广西民族服饰文化展》。走进这间展厅,一件件美丽的民族服饰正诉说着中华大地上五彩斑斓的多元文化。
今年以来,伊犁州博物馆临展厅已经展出了江宁织造博物馆《四时红楼——江南运河里的文学、影像与丝绸展》、泰州市博物馆《尘世幸福——明清文物里的泰州城特展》、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大美中华——贵州苗族银饰展》、广西民族博物馆《大美中华 多彩八桂——广西民族服饰文化展》等优秀展览,为伊犁百姓了解各省(区)市优秀灿烂的文化提供了一扇窗口。
临展厅内展出的隆林德峨红头苗族女服 李剑 摄
2024年,截至目前,伊犁州博物馆共接待参观游客267771人次,青少年达93579人。从这组数据中可以发现,正有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博物馆,从一件件文物中洞悉历史,从历史中感受这片土地的厚重,感受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记者 李剑)